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综合报道

【优秀学子系列报道之三十九】学生社团助力专业发展 工科男圆了“科技梦”

文章来源:励耘报 审核人: 时间:2018/11/15 点击次数:
审核 视频

 

  5月24日广州发往北京的火车上,何宗泰、谢裔杰、王淞和涂强这四个独立乐观的少年不知道的是,20个小时后,他们当中有两人夺下了“蓝桥杯”全国二等奖,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

励耘报讯(记者 邱晓珊 周靖怡近日,从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传来喜讯,永利集团工程技术学院4名同学在“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和“嵌入式设计与开发”两个比赛项目中,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

据悉,“蓝桥杯”作为全国规模最大、行业认可度最高的大学生IT类科技竞赛,本届共有全国1300所高校近5万名选手参加。在早前广东省的比赛中,工程技术学院14名参赛同学有4人获得一等奖,6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而这14名同学均来自一个仅仅成立了两年的校级学生社团——电子与机器人协会。

一列赴京的火车

5月24日中午,一列火车从广州南出发,一路北上。这一列火车上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不同学校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北京。

第九届“蓝桥杯”全国总决赛即将拉开序幕,永利集团2015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何宗泰、2016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谢裔杰、2016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王淞、201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涂强组成小分队出战。他们四人刚从上一阶段的省赛中脱颖而出,现在即将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千余所高校的佼佼者在总决赛中切磋比试。

待四人安顿好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往两公里外的北京工业大学赛点提前踩点考察。往届参赛学长告知他们,提前了解赛场设置、电脑配置软件版本是顺利完成比赛重要的一环。在启程的那列火车上,没有老师带队的四人小分队毫不畏惧,何宗泰说:“赛前,肖军老师对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尽心尽力地培训我们。前几届的师兄师姐都是在没有老师带队的情况下参赛的,作为二十多岁的独立成年人,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自己打点好这趟北京之旅。”这四个独立乐观的少年不知道的是,20个小时后,他们当中有两人夺下了“蓝桥杯”的全国二等奖,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  

状况频发 沉着应对

这支精锐小队的成员面对大赛的心态各有不同,有在火车上悠然刷着平板电脑的“天资型选手”谢裔杰,也有相信“勤能补拙”,一路敲击代码、保持训练状态的何宗泰。这支队伍的成员涵盖大二到大四年级,四人互相照顾,小到床铺的分配,大到满街找同伴忘带的重要数据线,他们都是彼此在北京最坚实的依靠。面对高压力高强度高水准的比赛,他们表示:“自信就好,大学投入地学真正喜欢的专业,不会比别人差。”

赛前互相帮助,比赛时就要独自“战斗”了。谢裔杰在比赛中因为小小的粗心“栽”了跟头,2与0两个数字的简单差异,花费了他将近一个小时去解决:“他可能因为这一失误导致后面有点紧张,他是我们中最有可能拿下一等奖的人。”

经验最丰富的师兄涂强,阻碍他往更高山峰攀爬的,是他临行前忘记带上的一条重要数据线。何宗泰说:“失去这条数据线,就如同一部手机失去了贮存卡。”他们在不甚熟悉的北京,翻找了四五家店都无果而返。涂强拿起电脑,在同伴都去休息后,用熟背代码的方式,弥补忘带数据线的缺漏。第二天赛场上,涂强打出温习了一遍又一遍的代码,成功完成比赛,丝毫没有被影响。四人在比赛中还与指导老师肖军老师押中的一道题“狭路相逢”,一边暗悔准备不够充分,一边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比赛。

 

“协会里有家的归属感”

“参加比赛的同学都是由电子与机器人协会培训的。”协会会长何宗泰骄傲地说。据了解,这个电子类专业学习的新锐社团、硬件技术实力强大的校级科技研究组织仅成立了两年多。协会两年来不仅赛果颇丰,还开展“电子线路实践”和“机器人设计与实践”自主发展课程,在315门课程参与的年度课程评比中多次斩获第一名。

赛场上,他们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工科氛围浓厚的传统理工专业院校。金声楼1201教室内,摆满了各类零件、设备与彩色数据线。何宗泰希望协会能给学院、全校有意愿学习理工科类知识的同学,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和一个固定的实验场所。

协会每位成员都有不一样的爱好,航模、无人机、3D打印机、机器人设计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只要对电子机械感兴趣,零基础也可以学习创造;只要有问题,师兄师姐们随时答疑解惑,手把手教。

“高年级获奖学生辅导低年级参赛选手,分享比赛经验,解答技术问题。”现任2015级测控班主任的肖军老师说。何宗泰在换届大会上感叹:“我们接受了师兄姐的教导,有家的温暖,有了归属感,爱上了这个协会,在师兄姐离开后就由后辈扛起这个家的责任。”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IT类专业赛事,“蓝桥杯”大赛见证了无数选手们的梦想起航,而电子与机器协会也是许多南国北师学子科技梦想的起点。


原文刊发于《励耘报》第229期第1版

责编:杨隽

 

 

 

 

 

 

 

 

上一篇:【青年教师系列报道】张成:业精于勤育栋梁 不忘初心绽芳华
下一篇:【北师大新闻转载】汇聚 碰撞 变革 | 第四届教博会,以教育创新的名义呼唤你!

关闭